夏天“热养生”更有利于健康

茶叶百科 · 2024年7月30日 · 96 浏览

高温闷热的天气,难免会让人出现食欲不振、体乏无力等“苦夏”的症状。此时,吹着冷空调,喝上一大杯冰镇饮料,或是吃一大块刚从冰箱里取出的西瓜,让许多人直呼“太爽了”。老中医王智明表示,从养生的角度来说,过度贪凉是不可取的,“热养生”更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热水泡脚、洗澡。夏天泡脚有助于祛除暑湿,让人精神振奋,增进食欲,促进睡眠,水温建议在40摄氏度左右。常洗热水澡不但可以冲洗身上的汗液,使毛囊及皮肤保持清洁,还可使皮肤透气,加快血液循环,使毛细血管扩张,有利于机体排热,促进新陈代谢。
晒背增强抵抗力。中医认为“背为阳,腹为阴”。背部是人体阳气循行的最大通道,统摄一身之阳。三伏天适当晒背,可使阳气充盈,提高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。晒背的最佳时间为早上6点到9点,下午4点到6点。对紫外线过敏和“三高”人群不建议晒背。
温水擦身更降温。用温水擦拭身体能够扩张体表血管,加快血液循环,促进机体新陈代谢,有助于散热,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。此外,还可以刺激汗腺分泌,增加排汗量,进一步帮助降低体温。
热茶优于冷饮。喝热茶能促进皮肤汗液分泌,毛孔打开。茶水中的咖啡碱等成分也能对体温进行调节,有降暑效果。反之,如果是冰镇饮料进入体内,导致体温骤降,暑热集聚,反而不易散发。食物冰凉,还容易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,导致腹痛、腹胀等症状。所以,在解暑功效上,热茶效果优于冰饮。
热性食物助阳。民谚云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。”“伏羊一碗汤,不让医生开药方。”夏日伏阴在内,生姜、热茶、暖食温补脾阳,驱散内在阴邪,可使毛孔张开,汗腺分泌,带走体内热量,才是真正的解暑降温之道。
冬病夏治敷贴。三伏天阳气亢盛,腠理开泄,气血旺盛。以辛温、通经之药物,通过刺激穴位,疏通经络、温阳益气、增强体质,适用于慢性呼吸疾病、过敏性疾病、寒性颈肩腰腿痛等伤科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