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遇铁观音,终身结善缘

行业动态 · 2024年7月30日 · 89 浏览

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就品尝过安溪铁观音。应该是2005年左右,当时在北京,安溪铁观音很火,大家都喝,一些党政机关、企业、家庭都把它列入办公室必备饮品。夏季,人们把它当做防暑降温饮料使用。机缘巧合,有次在北京马连道,我认识了一个茶贩,忘记他是哪里人,记忆中他家庭很困难,一家四口人和一袋又一袋的茶叶蜗居在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米小店里,一个小桌子,用餐时当饭桌,客人来了当茶桌试茶,客人走了就让孩子做作业。我找他买茶,一来喜欢铁观音的味道,二则尽我微薄之力,希望能改善他们一家人的生活。让我记忆犹新的,就是那两个孩子憧憬的眼神。他们除了学习还要帮忙干活,跟北京的孩子比起来,总觉得他们特别不容易。这也是我初遇铁观音的第一印象。
其实,对茶的品质,制法什么的,我几乎不懂,特别是安溪铁观音,那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。喝了一段时间,断断续续听到一些安溪铁观音的负面新闻,于是就放弃了。虽然如此,但安溪人对安溪铁观音的执着,让我始终有一种敬畏之情。
机缘巧合,有幸结缘中国乌龙茶之乡的安溪,今年是我到安溪尚卿观音寺的第九个年头,耳闻目染中,对铁观音有了更深的认识。秋茶采摘伊始,尚卿中心小学的马老师、余老师做向导,与他们去了一趟被誉为“中国茶叶第一镇”的感德。
一路上,两位老师为我普及了很多铁观音知识。他们对茶叶研究颇深,由衷的热爱着铁观音这棵树、这杯茶,铁观音对他们来说,是粮食,不只是物质的粮食,还是精神食粮。期间,我们走访感德茶师傅馆、茶农家、街道茶市,登茶山、逛茶市,了解到一片茶叶,从茶树到茶杯,是一段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过程,更让我萌生对这片土地的敬畏。
在感德茶师傅馆、在淳朴好客的茶农家里、在茶市,品鉴氛围浓厚,西装革履的茶商,短衫挽袖的茶农,男女老少,本地人外乡人,在一排排纯白的盖碗面前闻香咂舌,虔诚而迷醉。“流香雀舌延诗梦,烹雪龙涎洗俗肠”。在这里,每一盏茶,都有自己的姓氏,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茶经。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茶香,到处热气腾腾,铁观音的香气,唤醒的不只是舌尖,还有这方土地的热气。往茶山、茶农家的路,路窄弯多,一岭又一岭,山巅又一巅,有的山路仅容一辆车通过,车轮子都在路边缘了,走得我心惊胆战的,然而茶农们每天都步履轻盈,穿梭奔跑在小道上。
从植物本身来说,安溪铁观音是一棵平凡而普通的树,然而勤劳智慧安溪人,赋予它神圣的使命。在茶山,我看到那满山遍野的茶园与远山黛色相融相映,郁郁葱葱。在茶农家,朴实的茶农用他不太顺溜的普通话和娴熟的技艺,给我们阐释铁观音茶叶的涅槃重生,采、晒、凉、摇、炒、揉、捻、烘、焙,从一片片茶叶到一粒粒茶米,24小时,植物的天然香气在一次次摇摆与烘烤中不断提取。这一片小小的茶叶,在整个制作过程中,始终散发着芬芳,沁人心脾!那些茶农们,用勤劳智慧的双手,提取了大自然最美的馈赠给大家,值得敬畏!
从感德回来,我从禅室里翻出弟子们送的茶碗茶瓯茶洗,泡自己亲手挑拣(剔除茶梗,铁观音成品茶最后一道工序)的安溪铁观音,有时一个人,有时三五个,每天都徘徊于铁观音的幽兰香气、清雅汤色,庆幸于自己最终没有错过它。
安溪铁观音的制茶工序,是所有茶叶制作工序中最为复杂的,茶农的辛劳,不只是24小时的制作。要制作一泡好茶,需要长久的呵护,呵护土壤、呵护自然、呵护每一棵嫩芽,同时还需要天时地利的庇佑。茶叶的涅槃,历经多重磨难,却始终保持植物的本真,始终芬芳,遇到安溪铁观音,感受到了佛法的甘露,悟明心性,心即是经。